把观点演绎成段落的“三步走”
怎样把观点演绎成段落,这是机关新人写材料的时候不容回避的一个问题。我体会,总的原则有两条:一是先想明白,次写出来,再改到位。写文章、做材料,理应“思在意先,意在笔先”,无论一篇完整的文稿,还是一个段落、一个句子,都应该这样去做。所以,想出核心观点以后,接下来论述如何展开、内容怎样铺陈、使用哪些素材,不能不假思索、信马由缰,或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而要先想明白再动笔。如果表达能力还不足以支撑你把想表达的意思一次成型、一步到位,可以先写出来,再进一步琢磨、推敲、修改,直至觉得辞能达意、自己满意。二是从大到小运思,从小到大行文。想明白,具体该怎么想呢?有没有一个基本的“思维导图”?当然有——“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战国《孟子·告子上》)写文章,古人称之为“心营意造”,同样需要先往大处想,就像建房子一样,先要想明白房子的样式、形状、大小,画好设计图,再一砖一瓦地往上建。写一个段落就像砌一堵墙,也要先想明白砌多长、多宽、多高,不能眼里只盯着一块块砖头。具体来说,一个段落的运思大致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想明白结构方式
文章段落的结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条式结构。也就是从核心观点中分解出若干个子观点或分论点,作为段落中的小标题,一个小标题引领一段文字。这种写法,俗称“拉条子”。比如:
写作是机关工作必备的技能。一方面,机关工作的运转离不开文稿这个基本载体。无论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公布法规和规章,还是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通报和交流情况,无论是作出决策、部署工作,还是总结工作、开展宣传,都需要借助文稿。没有文稿的流转,机关工作不可能有效运转。另一方面,机关干部理应“提笔能写,坐下能说,走出去能干”。每个干部都要掌握好这“三把刷子”,否则就难以开展工作、胜任工作。机关工作有明确的分工,一般以内设机构(科室、股室)为单元,实行分工负责制。机关文稿写的是业务工作,干什么、怎么干,业务部门最有发言权,干活的人心里最清楚。所以,机关文稿起草往往是“谁的孩子谁来抱”,尽管有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