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不到万不得已,别去比拼资历
体制内,有“资历”一说。
木分花梨紫檀,人分先来后到。
资历,大体指的就是一个人的履历长、资格老。
排队排在前面,比别人早入职,吃的盐比别人吃的米还多,说起来单位的种种那必须是如数家珍,在新人面前,那更是有充分的优越,常见于提拔、荣誉等事情上。
来的早,铺开了单位的业务摊子,给之后新入职人员打下了基础,讲究资历无可厚非。
在提拔、荣誉等事情上,可以对于老资历给予倾斜照顾,体现的是单位的人文关怀,值得肯定。
但是,总是拿着“资历”去说事,把过去的成绩当成“功劳簿”,就大错特错了。
更有甚者,大摆谱,大谈过往,以此来拿捏现在,言谈之间,总是把老资历挂在嘴边,好事不给自己,就好像全单位都对不起自己一样。
表面上看起来把自己摆在了他人的前面,实际上,无非是赢不过人家的一种自我安慰。
曾经有位朋友就和笔者说起过一个例子。
朋友曾经主持过某单位一把手工作。
在单位里,有个班子成员是从基层科员一步步干起来的。
这个人为人处世、说话办事和工作能力等方面着实是一般,但因为进入单位特别早,慢慢的靠着熬资历,也就是晋升起来了。
干了这么多年,跟着他干过的人这么多年也慢慢都提拔起来了,有几个也成了班子成员,只不过排名在此人之后。
某年,单位空出来了副书记一职。
这个位置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竞争人选当然是班子成员几人。
这位老资历,就开始琢磨事情了,心想着后面几个人都是自己带过的兵,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