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人员调动背后,各环节的关键问题和运行逻辑
很多人关心这个,正好说说。只谈实操,不纠结于文件规定。
体制内人员调动的规律是:领导就是不想动,也会被经常调动;而员工就是想动,也只能在一个单位憋下去。仿佛只有领导需要交流,员工就可以永远不动了。
当然了,不管是为了更高的平台,还是为了回归故里,客观上很多人有调动的需求。
没有条件,就只能创造条件,于是便有了这期关于调动的话题。
(我们尽可能讲清楚各个环节和逻辑)
一,需求
首先,调动的核心是有人要。
干部调动是个挺复杂的事,但不管怎么说,目标单位要你去,是所有问题的核心。
大家要知道,虽然很多人主观上有调动的意愿,并在背后起了推手作用,但面上这还是个组织行为。
调动本质上是组织意愿而不是个人意愿。
举个例子,公考、遴选,都属于公开的入职通道,个人可以自主选择上或不上,并通过竞争来实现愿望。
而调动则完全是被动的,个人不能控制说哪里应该调我去,是组织有需求、有安排,才有了调动。
所以,“目标单位需要”正是体现这一组织行为的核心逻辑。
因此,很多人都想往高层级部门调动,但这一切并不可控。
组织是个抽象概念,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主要领导,但又不仅仅是领导一个人的事。 文秘家园网(wenmijiayuan.com)收集整理
它更像是一整条链路,链路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其独特的作用。
只有当整条链路都打通的时候,调动才能够成行。
二,目标单位
在调动逻辑中,目标单位比原单位重要的多,主要是因为:
第一,原单位是把人送出去,送人走,就意味着切断了劳动关系,今后就不再需要承担什么风险和责任,所以原单位在调动中风险不大。
相反,目标单位是进人,进人意味着建立了新的用人关系,将来是要套牢一辈子的,所以目标方责任大,自然也更关键。
第二,编制这个东西,本质上是一种资源。编制值钱而人不值钱。(官员要是没了位置很可能一文不值)
既然是资源,那么对目标单位,调动是占编;对原单位,调动是空编。
所以目标单位要拿出编制,从动力上更吃劲。
第三,正如前述观点,调动作为一种组织行为,其动议的始作俑者和实操者只能是目标单位。
不管怎么说,目标单位才是人员调动的定向发起者。原单位不存在主动送人、也不知道往哪儿送,只能是被动等待的。
综上,调动的实质,是目标单位要人,而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