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材料不会讲问题?资深笔杆教你七个“套路”
在日常的公文写作中,不少人对问题分析这部分感觉比较挠头,不知切口怎么找,尺度咋拿捏。今天,笔者通过一组例子,与大家聊聊公文中问题分析,都有哪些打开方式。
1
概括定性讲
这种方式讲得比较粗线条、比较概括,主要是引起听者重视,起到警示预防的作用。比如: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大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区在作风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一些普遍性问题还没有引起深刻重视,一些倾向性问题还没有完全整改到位,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破解,仍然是影响发展环境、制约经济发展的最大“绊脚石”和“拦路虎”。
再如:
但同时,对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还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如: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及政策体系还不健全,资本、人才、科技等要素支撑还不够强;农村产业经济体系不够完善,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发展新动能还不够强;农民持续增收后劲不足,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不够强;农村综合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治理体系还有“短板”。
2文秘家园(www.wenmijiayuan.com)整理发布
类比画像讲
这种写法讲问题,往往点得入木三分、写得形象生动,通过一组现象描述反映问题的本质,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常见于工作讲评、阶段总结中,比如:
当前,我们的一些干部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极不相适应,在大干实干抓落实上还有很大差距,集中表现为:有的搞“忽悠”,表态好落实差;有的搞“顺溜”,凡事只点头顺着来,消极被动,毫无主观能动性;有的搞“开溜”,遇到矛盾绕道走,面对困难不担当,推卸责任、推诿扯皮。
再如:
有的把“改作风”和“敢担当”、把“干净”与“干事”对立起来,认为要求严了、“束缚”多了,得过且过、不敢担当,甚至把所谓的“按规定办事”当成不作为、慢作为的借口;有的满足于现状,抱着“混日子”的想法,不想事、不干事,工作上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对于工作落后习以为常,认为理所当然;有的不尽实责、不干实事、不说实话,汇报工作只说功不说过,反映情况只报喜不报忧,凡事推诿扯皮,该办的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