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要像一把刻刀一样精准画像
在文稿工作中,有一种比较普遍的困惑,即“稿子太普通,放之四海而皆准,换个大标题和署名随便哪个部门都可以用”。收到这个修改意见后,有的同志就慌了手脚,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大量使用部门“发明”的词汇、部门专业的术语和自己“创造”的生僻词汇,以此来显得与众不同;二是大量使用文学修辞手法,以此来显得不落俗套。前一种,虽然看起来很专业,却也让人看不懂,失去了交流价值。后一种,虽然看起来鲜活生动,但容易引起表达歧义,而且略显轻浮,达不到有效沟通的效果。
其实,换一个角度来说,写稿子就是把文字当成一把“刻刀”,对工作进行精准画像,让受众看完文字就能理解工作,就能在脑海中想象出一副工作的画面。这时,文字不再是文字,而是活生生的工作,也许是措施,也许是办法,也许是手段。我们常讲,公文的第一要义是精准,除了指表述精炼、用词准确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要对工作精准画像,所谓“见文如见面”。
如何让一个稿子摆脱“普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