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家园网 | 公文写作素材范文网站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党建引领高校三全育人材料VIP免费原创优质

党建引领高校三全育人材料

党的XX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要把志愿服务的开展作为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党的XX大报告再次强调了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的重要性。“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在高校开展志愿服务育人工作的过程中加强党建引领,对于突破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工作难题,优化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功能,推进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服务育人工作的现实挑战

服务育人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育人体系、育人能力、育人机制等方面存在问题,制约着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

1.志愿服务育人体系有待完善。第一,部分高校志愿服务育人目标定位模糊。志愿服务具有“助人”与“育人”的双重功能。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工作应当注重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培养,帮助大学生提升道德素养、锻造人格品质,并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在实际育人工作中,高校往往只侧重推动大学生广泛参与志愿服务这一目标,即倾向于关注大学生是否参与了志愿服务、如何动员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而相对忽视了大学生作为实践主体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德性的养成、实践能力的提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一目的,从而削弱了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第二,部分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内容单薄。当前,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工作重指标、轻内容的现象时有存在,一方面表现为高校对志愿精神育人价值的忽视,另一方面则是志愿服务项目建设的同质化。志愿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基础和社会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恻隐之心”“兼济天下”“积德行善”等内容的挖掘无疑有利于增加志愿精神的情怀和厚度,若缺少了上述思想文化基础,志愿精神则容易流于表面、难以抵达人心。同时,志愿精神也是一种德性形式,除了发挥着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等个体功能之外,其内含的利他、奉献等道德和价值取向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部分大学生尚未充分理解参与志愿服务与促进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未能深刻理解志愿精神,对志愿精神的内化和践行不到位。志愿服务项目建设同质化也是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内容单薄的又一表现。各高校所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类别大多还停留在团中央所主导的定向公益项目上,缺乏结合高校自身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建设。较为单一的志愿服务项目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志愿者资源的浪费,也会削弱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2.志愿服务育人能力有待提高。第一,志愿服务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结合不深。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理论教育层面和实践活动层面分属于不同的系统,这种设置模式导致育人工作需要克服跨组织沟通和部门整合的问题,如果没有形成及时、良好的衔接就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的现象,影响志愿服务育人能力的提升。第二,对志愿服务育人功能重视不够。在领导机制上表现为职能不清、权责不明、多头管理、专职配备力量不足等,没有明确的责任体系,没有制定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育人计划和工作方案。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志愿服务则容易仅仅被当作普通的学生工作、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缺乏实用性和教育意义。长此以往,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就会呈现出低效、松散及难以持续等问题。第三,对志愿服务育人工作保障不足。例如,未制定完善的大学生志愿者相关权益保障政策,用于志愿服务育人工作的经费有限,相关安全教育或预防工作也不到位等。保障工作的缺失不仅制约了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常规化开展,也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3.志愿服务育人机制有待优化。目前,许多高校志愿服务的激励方式往往只与评优评先、奖学金相联系,没有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自我能力的提升以及个体所发挥社会价值的肯定,激励方式带有功利性,难以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党建引领高校三全育人材料

基层小笔杆+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分享文档素材,服务帮助笔杆子

确认删除?
开通VIP
兑换VIP
微信客服
  • 微信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