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参考:读红色家书传先辈家风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没有手机,没有微信,没有视频聊天的年代,人们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便是写信,尤其在战争年代,一封家书更是弥足珍贵。那么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家书是什么样的存在呢?从他们家书里又能看到一些怎样的故事和蕴含的精神呢?
董必武:身居高位不忘初心
我们来读第一封家书,家书的作者可以说是身居高位,与中国共产党共成长的人。
“……你说我的性子太急,也说得很对,我不仅性子急,对人的态度也过于严厉,有使人不敢接近或接近而不能尽其词的地方。参加共产党以后有些改变,但病根没有完全去掉,有时复发,你这次揭发我这毛病,我下决心改。你遇见我旧病复发时就提醒我,总会改掉的……”这封信写于1960年,收信人是我党的缔造者之一、一大代表董必武的女儿董良翚,她已经把这封信收录在2016年出版的《董必武家书》中。该书收录的是董老写给妻子、儿女、子侄以及同辈的68封书信,其中大部分家书都是首次公开发表。董良翚说,她自己居然也是通过这些家书,才真正走近了自己的父亲。“对于我父亲的历史,我们真的是知道得很少很少,他在家里也不讲他自己的事,他不说他的过去,他觉得这不是他个人的功劳,这是党做的工作,他所做的仅仅是党赋予他的职责和他的任务,他的党性、原则性,特别的强。”董良翚如是说。
对于父亲写来的这封信,董良翚记得是她上中学的时候,这封信主要是提醒她、批评她有事不跟家里人说,没有把父亲当朋友。那次她提前回校是补考,不是光荣的事,所以离开的时候,招呼也没打,偷偷地跑了。父亲就说这个事,就是批评她很不懂事,女儿就回一封信说他脾气急,所以有些事不愿意跟他说,后来父亲很快就给女儿回了这封信。”
在另一封信中,董老写道:“现在想凭借私人力量,以介绍方式去找工作,那是直接违反中央的政策。”董家是大家族,人口众多,一些亲属觉得董必武身居高位,便要求他帮忙解决工作、升学、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这种做法也遭到了董必武的强烈反对和严厉拒绝。董良翚的大哥曾来信说他参加工作了,当时是供给制,他就希望能富余一点钱养家使,董老就跟他讲,你要想养家,你就应该让家属也投入到社会劳动当中去,不能要求政府解决啥问题。为了杜绝这种情况再次发生,董老还专门写了一封“通函”,告诉亲友们不应该通过领导干部个人关系办私事。
对于子女,董老要求严格,家里的支出,都要求记账。在给子女的一封家书中,董老写道:“妈妈要良翚用钱记账,不简单是怕你多花了钱,而是要你心中有数,将来为国家、为人民服务,要用钱的时候,就会从实际出发……”董老一直保持着这种艰苦朴素的作风,有一次女儿陪他出去散步,他要把桃树胶刮下来,说可以粘毛笔的笔头。
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始终坚守共产党人勤俭节约,不谋私利、始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在一封信中,他写道:“一切革命工作都是为人民大众谋利益,只要人民大众的利益问题解决了,革命者个人利益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假使参加革命是以解决个人利益为目的,那是绝对错误的……”
董必武的家书是长者的谆谆教诲,下面这封家书却成了与亲人的诀别信。
王尔琢:革命不成不回家
“父母大人:
……儿何尝不思念着骨肉的团聚,儿何尝不眷恋着家庭的亲密,但烈士殷红的血迹燃起了儿的满腔怒火,乱葬岗上孤儿寡母的哭声斩断了儿的万缕归思。”
这是王尔琢在1927年5月写给父母的一封家书,表达了自己对家人的歉疚之情。王尔琢的妻子叫郑凤翠,两人青梅竹马,于1923年的农历八月结婚。但是,结婚才三个月,王尔琢为了寻求报国的途径,毅然去报考了黄埔军校。从此以后,两人再也没有见面。1924年,王尔琢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他思想进步、才学超众,在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培养下,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