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青年朋友,同志们: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铸成了丰富多样且内涵丰富的精神谱系,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一谱绚丽华章。党的奋斗主题是时代新人的行动方向。党的XX大报告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为主题,郑重宣示了我们党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前进的重大问题,展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昂扬奋进、一往无前的精神风貌。把“团结奋斗”写进大会的主题,并且全文中提到“奋斗”一词高达28处之多,凸显了奋斗的重要性。基于此,在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全面认识和把握奋斗精神的理论逻辑,以充分发挥其涵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作用。
一、中国共产党奋斗精神的出场逻辑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奋斗精神是有机且丰富的精神文化体系。如何正确把握奋斗精神的价值并发挥其重要作用,就要搞清楚弄明白其理论逻辑。
(一)文化探源:中国共产党奋斗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强不息的奋斗基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精神的文化之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天下为公、民为邦本、自强不息等天下观、社会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共产党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并赋予奋斗精神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时代内涵,这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自强不息”的思考回答了自古以来奋斗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性。一方面,中华民族是有着伟大团结奋斗精神的民族,团结奋斗的价值观念深深融入并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日常行为。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用勤劳和智慧书写了辉煌的中华历史,以砥砺奋进推动社会发展变化,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凝结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奋斗文化结晶。另一方面,古代贤人志士历来倡导勤奋、自强不息等品格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奋斗的典型范例周文王所著《周易》,其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历时奋斗文化精神的凝结,强调无论是君子还是人民都追求奋斗的道德境界;《周易·系辞》中指出“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强调日新是自强不息的内在要求,要根据时事变化主动更新自身道德;《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关键之处是“修身”,客观上指明当自身具备奋斗道德时更为重要的是树立奋斗目标并为之奋斗,其中“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奋斗目标,“格致诚”是奋斗途径。中国共产党正是深深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断与时俱进地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奋斗基因,培育了共同的道德价值追寻、共同的奋斗精神,已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
(二)理论探源:中国共产党奋斗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奋斗观的传承与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都在为人类事业奋斗,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有关于奋斗的论述。首先,为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的重要论述。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指出,“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强调人不应只为自己劳动,特别是无产阶级和知识分子更应该发挥个人社会价值同人民团结一致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其次,劳动是奋斗的现实实践形式。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八条指出,“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无论是农民、工人还是普通人等所有人都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力量,人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创造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其中劳动是实践的具体表现形式。换句话说,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改变世界并创造出满足人类社会生活所需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列宁的著作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与奋斗相关的内容,但却充满着奋斗思想光芒。首先,干实事是贯穿列宁奋斗思想的主线。列宁指出:“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平凡的日常的工作。”他认为,奋斗不是说和想,而是要把奋斗付诸于日常生活的一切实践中。其次,实现奋斗目标依赖全体人民共同奋斗。列宁在总结俄国十月革命的正面经验时指出:“我们所以战胜了地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