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启教育新征程
同志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必须着眼教育改革现实挑战,积极推进教育事业创新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前瞻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这一论断彰显了教育改革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为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确立了根本遵循和价值旨向。借此机会,由我为大家作一堂党课报告,与同志们共同探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这一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和实践伟力。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任何新思想、新理论的诞生都不是偶然的,必然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清晰的历史脉络、切实的实践关照。因此,探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重要论述,就要廓清这一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深刻领会“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贯穿教育领域的理论意义、历史底蕴和实践价值。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理论逻辑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体现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的生动实践。首先,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基于人民立场明确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其实,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教育作为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人作为其中的主体和对象,必须在教育实践中深入理解和发掘自身的潜能。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和推进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主体性地位就应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其次,教育具有一定的阶级属性。马克思明确指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决定教育的阶级属性。马克思强调,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要致力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教育需求,打破资产阶级教育对人的片面发展限制,确立教育的人民性立场,维护教育的人民主体地位,无产阶级政权领导下的教育应成为人民获得解放和自由发展的手段。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彰显马克思主义关于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实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马克思虽然没有专门阐述教育与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但在其著作中仍可窥见。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唯一路径。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社会成员,要“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把劳动人民从资产阶级教育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拒绝让劳动人民成为资产阶级教育的附庸。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重要论述,毫无疑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在教育领域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表达。
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教育宗旨。中国共产党建党伊始就竭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发展规律,创新教育发展路径,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建党初期,毛泽东提出“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的教育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提出教育要与工农大众相结合,要服务于工农大众。“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至此,确立了工农大众的教育主体地位。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为拨乱反正、整治教育乱象,亲自落实教育工作,给教育事业当后勤部长,提出要培育“四有”公民,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千方百计把教育问题解决好”,并一举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切实为广大学子提供了人生出彩的机会。江泽民指出,教育处在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要从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维度部署落实教育工作。进而,党的十六大报告把“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的教育方针。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党对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坚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在教育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教育公平”等。这些不仅是对前人关于教育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继承和赓续,更赋予教育为人民服务思想新的时代内涵,进行了新的时代表达,彰显了新的时代特征。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现实逻辑
第一,应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客观现实。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逆全球化”也日益突显。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正因如此,世界各国愈发重视人才培养,大力推动本国教育事业发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面临多重机遇,也面临多重挑战和风险,一些国家为遏制我国发展,千方百计进行阻挠,尤其在“卡脖子”领域设阻设障,甚至不择手段。在这复杂严峻的环境下,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竭尽全力培养高质量人才,为我国现代化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坚实的人才队伍才能厚实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底气,有效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破除面临的关卡障碍。而高质量人才队伍的建设必须要有相应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基于此,必须重视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积极探索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通过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高质量人才,提升综合国力,从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正是基于对世界局势的科学判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面向世界谋划中国教育事业改革创新,强有力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
第二,关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教育层面,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教育需要和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教育差距、教育质量有待提升等现实问题之间的矛盾。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教育需求。面对边缘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受教育群体,以及进城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首先要保障好他们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加大对这些群体的教育资源投入,实现人人“好”上学;面对失业人员、下岗人员、暂就业人员等群体,要构建好继续教育、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教育体系,降低他们接受入学教育的门槛,实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指导,实现再就业;面对经济条件较好、教育资源优越地区的受教育群体,要逐渐形成高质量、多元化的教育布局,实现人人上“好”学。针对相应的受教育群体实施相应的教育布局,逐步建立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体系,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教育需求。由于地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地域之间教育发展水平呈现较大差距。具体而言,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存在教育差距问题,甚至同一城市、同一地域、同级同类学校的教育也存在差距问题,往往是经济发达、教育资源优渥地域能获得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政策青睐。面对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状,首先要推动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保障这些地区的教育资金,建立相应的教育基础设施,对这些地区进行教育资源和教育政策倾斜。其次要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促进同级同类教育的健康发展。同级同类教育应是类别上的差异,不应是高低层次上的差异。比如,目前接受中专教育、高职教育的群体,他们的职业发展、个人前景、收入水平整体普遍低于接受普通高中、普通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的职业规划、晋升渠道更容易遇到瓶颈,甚至在劳动市场上遭受歧视。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准则,是始终如一的信念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重要论述基于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立场,着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切实关照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呈现出丰富而完整的基本内涵。总的来说,它由根本任务、本质规定、价值取向和最终目标所构成,勾勒了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主体和方向,彰显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智慧。
(一)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成才先立德,德行是一个人成才的基本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教育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要承担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党的XX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育人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