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力”融合最可贵——谈谈写作力的修炼和提升之道
“四力”融合最可贵
——谈谈写作力的修炼和提升之道
成 文
很高兴能借此机会,向宣传部的各位同仁作个专题汇报。我们常说,组织部是“党员之家、干部之家、人才之家”。那么,宣传部就是“记者之家、文人之家、写手之家”。早在上高中的时候,我就当过校报编辑。上大学的时候,一直担任学生记者,还当过校团委的宣传部长。在×××(注:单位名称、下同)挂职以及在×××、×××工作期间,我都从事过宣传工作。所以,来到各位宣传战线的骨干精英当中,有一种找到组织回到家的感觉,非常亲切,也希望能从大家身上多沾点儿“文气”。
我汇报的这个主题,是为宣传系统的同志定向开发的。之所以想到这么个主题,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这个班是增强“四力”的专题班,专题班自然要聚焦主题专门谈、集中火力深入谈。二是“四力”这个概念和相关要求,是习近平总书记专门针对宣传系统提出来的,但对所有需要拿笔杆的同志都具有普适性,而且精准生动地揭示了写作力的主要构成要素。三是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四力”可以结合、整合、综合,但程度最深、作用最大、效果最好的当属融合。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实践的指南。认识到这一点,以“融合观”来指导写作力的修炼和提升,能够事半功倍。
下面,我围绕三句话,向大家汇报一下自己对写作力的认识和体会。
第一句话:写好文章靠“四力”
在与宣传部有关同志就这次汇报的选题作沟通的时候,他看到我发过去的标题,不解地问:“我们宣传思想文化系统讲的‘四力’,是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您讲课的副标题中的‘写作力’,可否改为'笔力'?”
我回复:“写作力是综合能力,相当于‘混元力’,不是单纯的笔力,所以不能改。”
我所说的“混元力”,也叫“混元功”,是小时候看武侠小说看来的,金庸先生写的《倚天屠龙记》里就有这样一门功夫。
在“百度词条”里,“混元”这个词有两重含义:一指天地元气,亦指天地、宇宙;二谓开天辟地之时,形容极古远的年代。作为元气的混沌,是“元气之始也”,即“元气未分,混沌为一”“元气生于混沌之中”“极乎无极”。这样的解释,听起来有些玄乎,也显得相当“高大上”。所以,当年我一看到“混元功”这个词的时候,就觉得挺厉害,也就牢牢地记住了。
现实中,混元功确实存在。据“百度百科”介绍,它属于两仪拳流派,是心拳学体系中的万法之基础,讲究“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在我看来,这几个“合”也适用于写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融合的要素和要旨。我之所以说“四力”是“混元力”,理论依据就在这里——笔力是写作力的核心要素,但并不等同于写作力,写作力需要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贯通融合,也需要“四力”互融相合。我想,把笔力等同于写作力的,不只是那位与我作联系对接的同志。所以,很有必要对“四力”的内涵和外延作个深入分析。
下面,我们先温习一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力”的重要论述。总书记指出:
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2016年2月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四力”要求对整个宣传思想战线都是适用的,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一千个观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四力”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接下来,谈一谈我对“四力”的理解。
——脚力,指的主要是调研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调查研究能力是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是从当好领导、做好工作的角度讲的。总书记还说:“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人民日报社原社长杨振武也说过:“脚板底下出新闻,脚板底下也出美文。当我们的足印遍布生活深处时,报道就有了底气、灵气、锐气。”这是从转变作风、搞好宣传的角度讲的。还有人说:“脚上不沾泥土,怎知群众疾苦。”这是从走好群众路线、体察民情民生的角度说的。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我们都需要重视调查研究,努力提高调研的水平和实效。
调查研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了解实情;二是深化认识;三是开阔思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调查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我们无论是做好工作还是写好文章,都需要以此为重要基础。
——眼力,指的主要是发现力。在我们的工作中,眼力是发现亮点、发掘典型的能力,看到本质、发现规律的能力,更是发现问题、找到差距的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眼力包括观察力,但观察不是目的,目的是了解和发现。我这个年龄的人,很多人都曾是福尔摩斯的粉丝。在《福尔摩斯探案集》里,有一集叫做《波希米亚丑闻》,其中有这么一段故事——
有一天,华生路过贝尔街,去找福尔摩斯叙旧。当福尔摩斯推断出华生又开始行医时,华生有些不服气地说:“我从不认为你的眼力强过我。”
福尔摩斯说:“可是你只是在看而并非观察。要知道,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是很大的,就好像你经常看见进房间之前需要经过的台阶吧?”
华生说:“常常看见。”
福尔摩斯又问:“有多少次了呢?”
华生回答:“哦,至少几百次了吧!”
福尔摩斯说:“那么,你能告诉我有多少级台阶吗?”
华生:“多少级台阶?我不知道!”写作助手网站(wenmijiayuan.com)免费发布
福尔摩斯:“这就是了!你只是看,却不知道去观察。这就是我要说的关键。你看,因为我观察了,所以我知道有17级台阶。”
前些年,《人民日报》刊登过一篇文章,其中讲了个波斯猫的故事——
话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法两军对垒。
某日,德军一个参谋人员通过望远镜观察战场时,无意间发现一个颇有规律的细节:每天早上八九点钟,都会有一只波斯猫在法军阵地后方的一个土坡上晒太阳。
随即,这名德军参谋做出了以下判断:
一、这是一只波斯猫,并非野猫,野猫不可能白天出来,更不可能出现在炮火连天的阵地上。
二、猫栖身于一个土坡上,周遭没有房舍,那么这只猫一定是属于某个法军的。
三、波斯猫是名贵物种,普通士兵绝不可能带着这么名贵的物种到战场上来,它的主人绝对是个军官,而且绝不会是下级军官。
据此,德军参谋认为地下掩体内有高级指挥所。
于是,德军集中了6个炮兵营的火力,对着那里狂轰。
事后查明,德军的判断完全正确,掩体下果真有个高级将官指挥所,在德军的强大的火力下,无一人生还。
从此以后,法国部队中有了一个新规定:不允许带着猫上战场,尤其是波斯猫。
这两个小故事,充分说明了眼力尤其是发现力的重要性。
国际知名的历史学家、南京大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茅家琦先生认为,做学问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见所常见,思所常思”。这就是说,我观察的是大家经常观察的,我思考的是别人经常思考的。第二个层次是“见所常见,思其思所未思”,我观察的是大家经常观察的,我思考的却是别人虽然在思考但是没有思考到的;第三个层次是“见所未见,思其未思”,我观察的是别人尚未观察的,我思考的是别人尚未思考的。
仅就观察来说,我们无论做工作还是写材料,既要见人之所见,又要见人之所未见,不仅要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看不出的问题,还要善于从熟悉的地方看出不同、看出变化、看到风景。
〖举例〗前段时间,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题为《没透露我从光明日报退休了》,作者是光明日报驻宁夏记者站原站长庄电一。文中写道:
“宁夏地方小、人口少、经济落后,是个‘三无’(无地位、无特点、无典型)世界”“在发达地区,一弯腰就能抱个大西瓜。在宁夏,拿个放大镜,也找不到芝麻!”
然而,“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经过作者的努力,“在光明日报70余年的历史中,有一半以上年份的报纸上有我的名字,我的名字也数千次出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