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家园网 | 公文写作素材范文网站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读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心得体会

读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心得体会

同志们:

结合党员读书月活动,我简单分享一下我的读书心得体会。文秘家园(www.wenmijiayuan.com)整理发布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文秘家园网站(wenmijiayuan.com)免费发布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文秘家园(www.wenmijiayuan.com)整理发布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被贬谪黄州,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在此之前,他的人生道路顺风顺水、称心合意,大体而言可以算是春风得意。嘉祐元年(1056年),19岁的苏轼结束了他在眉山老家悠然自得的读书时光,同小他两岁的弟弟苏辙一道,被父亲苏洵带着,踏上了1200多公里的进京赶考之路。父子三人出成都,经阆中上终南山,走上古栈道,过大散关入关中,再东向越过河洛平原,到达汴京。这一路,沿途风光旖旎,人文古迹富集,古寺禅院众多,让在家乡饱读诗书、学养初成的苏轼得以很好地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赶考之路成了一段美好的旅行。他们行止自在,游山水、拜寺庙、赏古迹,历时一个多月,抵达京师。此行的快乐,多年以后还时常在他的记忆中闪回。

更让苏轼深感快乐的,是他在次年的省试中一举成名,以第二名的成绩高中进士,他的弟弟苏辙也上了榜。虽说苏轼本来应该高中榜首,因为主考官欧阳修误将他的答卷当成了门客曾巩的,为避嫌有意判他第二。但这也足以令他欢心鼓舞,更令久考不中的老父亲心花怒放。父亲感慨地说:“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言语间少了对自己的遗憾,多了对两个儿子的沾沾自喜。

接下来,按照惯例,苏轼在京城答谢考官、拜谒名师,辗转于文人高士的社交圈,如鱼得水。本来他可以就这样一边拓展自己的朋友圈,一边准备自己即将面对的终极考试——制科殿试,而这时家乡传来噩耗,他的母亲程夫人病逝,父子三人奔丧回到眉山。之后的两年零三个月时间里,苏轼多数时候都呆在位于眉山南向20多公里的青神县岳父家中。

然后,父子三人再次启程进京。这一次他带上了爱妻,他们南行走水路出川,经岷江,过乐山大佛,至宜宾入长江,穿三峡,过白帝城、秭归,在江陵上岸,北进汴京。他曾回忆这段履历说,一路“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为咏叹”。父子兄弟心情格外爽朗,一路诗酒唱和,留取欢声一片,写下诗作100多首,后有诗集《南行集》(又叫《江行唱和集》),记下了他们旅途中的快乐。时隔三年,他上次考试的光芒犹在,重回京师,自然免不了诸多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读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心得体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基层小笔杆+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分享文档素材,服务帮助笔杆子

确认删除?
开通VIP
兑换VIP
微信客服
  • 微信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