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家园网 | 公文写作素材范文网站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专题解读党课.docxVIP免费原创优质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专题解读党课

近日,中央宣传部、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写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面反映习近平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原创性贡献。我们要好好学习学握《纲要》内容,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特征、理论渊源和核心要义,不断增强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持续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一、《纲要》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面对挑战重重的国内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一)从历史视角看,人类社会发展史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部分,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乾夫坤母”“民胞物与”等天人合一、万物共生的思想,很早就认识到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索取和世界资本主义的扩张,人与自然矛盾迅速激化,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资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因为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上走弯路,从而保障文明永续发展。

(二)从国内视角看,生态环境问题一度成为我国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时期。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几十年来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旧的环境问题尚木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而至。受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环境容量有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接近上限,生态系统脆弱,污染重、损失大、风险高的生态环境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此外,我国还是在气候变化影响下最为脆弱的国家之一,曾有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自然灾害严重地区。此前的观测显示,我国升温幅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由气侯变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全球平均水平的7倍多。华北与东北部分地区干旱化呈现加剧趋势,长江中下游、西南部分地区洪涝灾害频次与强度明显增多。2013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提出振普发聩的“生态三问”:“如果仍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在现有基础上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总量增加一倍,产能继续过剩,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态环境?”“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我国生态环境盾有一个历史累积的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这并不表示它可以在我们的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识。

(三)从国际视角看,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

与生态系统相伴而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跨区域的复杂属性,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这一特征在20世纪后期表现得愈加突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问里,全球监测到的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鱼类的种群数量平均下降了68%,其中90%的大型鱼类种群枯竭、50%的珊期礁遭到破坏。到2世纪末,每天都有大量动物灭绝。物种种群规模的快速下降,说明地球自然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由于发展不当或发展不足,近100多年,全球已经发生60多起因环境污染造成人群非正常死亡、残疾、患病的公害事件。除了传统的生态环境问题之外,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2018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简称PCC)发布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指出如果按照目前每十年平均约0.2℃的升温趋势,全球地表平均升温最快可能在2030年至2052年间达到1.5℃。一旦突破1.5℃的临界点,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将大幅上升,并带来水资源短缺、旱涝灾害、极端高温、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海平面上升等长期不可逆的风险。极端气候事件和严重自然灾害将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影响地区乃至世界的稳定和安全,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治理环境、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是全球性行动的问题,涉及全球公共利益,一国避免自身损害的利益不足以鼓励该国承扫相关的治理成本。因此,在没有全球约束力和外部强制性法规的情况下,各参与方存在“搭便车”动机,从而不会自愿参与环境治理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一行动。但是,生态环境问题造成的负面影响会波及各国人民,威胁共同发展空间,其造成的损失需要各国共同承受。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治理陷入集体行动的困境。英国“脱欧”、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等一系列地缘事件凸显了“逆全球化”趋势,提高了全球社会治理成本。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护地球的科学举措和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我们必须做好携手迎接更多全球性挑战的准备。

(四)习近平同志在地方从政的实践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的丰富经历和实践,对于其本人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他曾说:“我对生态环境工作历来看得很重。在正定、厦门、宁德、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期问,都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来抓。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期间,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开展了持续不断的理论思考和不懈的实践探索,为创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和充分的理论准备。在陕北梁家河村插队期问,他推动了当地的沼气池建设,发起“沼气革命”。202016日,习近平在给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的学生代表回信中指出:“40多年前,我在中国西部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村庄劳动生活多年,当时那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曾因过度开发而受到严重破坏,老百姓生活也陷于贫困。我从那时起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己。”在河北正定县工作期间,他设计生态立体农业,在兼顾生态平衡的同时推动多门类产业共同发展,打造“开放式的农业生态一经济系统”;提出“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发展经济不能以污染环境为代价。在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期间,就如何让宁德这个福建的“经济老九”实现“弱鸟先飞”,他提出了“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推动当地绿色发展。他在福建时,就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强调要把福建的生态环境保护好,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专题解读党课.docx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基层小笔杆+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分享文档素材,服务帮助笔杆子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
微信客服
  •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