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在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研讨交流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深刻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为我们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崭新篇章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方向涉及根本、关系全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将思政引领力放在教育强国六大特质的首要位置,充分说明了立德树人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值得我们深入学习、深刻领会、深化落实。高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深化改革,不断提升高校思政引领力,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一、丰富内容,强铸魂育人之核
内容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根本,只有内涵正、内容实、方向清,才能教育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思政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和研究阐释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要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将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列入党委工作议程,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学校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统筹协调全校各职能部门、院系与全校师生共同关心和支持思政课建设,形成全校齐抓共管、同心同向、聚焦聚力的思政课建设格局。要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掌握贯穿这一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找准学生的情感共振点、思想共识点、表达共鸣点,不断加深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与思考。要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优势、学科优势,以研究促进教学,以学科建设带动课程建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铸魂育人和传播普及一体发展,培养造就大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要坚持不懈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和创新理论固本培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要坚持学党史与悟思想相统一,引导广大学生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同学习党史基本内容、党的历史结论、党的历史经验、伟大建党精神等贯通起来,从党的历史中深切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引导他们做“两个确立”的坚决拥护者和“两个维护”的坚定践行者。要坚持全覆盖与深挖掘相统一,全面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师资队伍和学生骨干优势,组建各类党史宣讲团、实践团到学生社区、思政课堂、村头巷尾、田间地头,面向广大师生和人民群众讲好党的百年奋斗史。要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党史故事和爱国精神,特别是要深挖高校特有红色资源,充分发掘高校博物馆、校史馆、展览馆、纪念馆展陈文物、校园建筑背后的红色基因,帮助学生赓续红色血脉、厚植爱国情怀。要全面系统地向当代青年传授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特别是要着重阐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帮助他们坚决抵制和克服历史虚无主义,正确判断形势、科学预见未来、把握历史主动,在新的“赶考之路”上考出好成绩。
要坚持不懈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智润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头活水”,面对当今世界多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意识形态交锋博弈的复杂态势,我们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养分,构筑起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伟大长城”。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