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字箴言(上)
比较、换位、择重、慎言、综合、深思
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希望,是安康后发赶超的潜力。与年轻干部分享我个人的成长阅历、工作经验、人生感悟,这个想法考虑很久了。下面,我主要围绕“比较、换位、择重、慎言、综合、深思”这12个字来讲,可以说是我至今37年工作阅历的体会。
第一个问题是“比较”。
现实中,我们每天无论做什么事都面临选择,而选择就需要比较,权衡各种方式的利弊,给出自己最明智的选项。比较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比如,你想给领导提工作建议,采取什么方式好呢,是写信,还是打电话,又或者是发微信短信,再或者是见面,选择不同的方式,会有不同的效果,也能体现一个人在处理这个问题上的智慧和经验。领导每天工作很忙,要见的人很多,你想面谈,领导无法预知你的工作建议是不是很重要,很可能排不上队,见不上面。采取打电话的方式吧,不熟悉的电话或许领导不会接,加之有些事情电话也讲不清楚,比较来比较去,可能通过写信的方式更恰当些。比如,有的干部有成绩也有失误,为了达到推进工作目的,对干部表扬鼓励是一种方式,批评教育也是一种方式。要比较这两种方式,看哪种更容易达到实际效果,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恐怕要采取不同的方式。选树典型也是这样,正面典型作为主旋律,肯定能起到鼓励鞭策干部的目的,但抓一两个反面典型更能警醒“梦中人”。在2018年度市委常委班子民主生活会上,我谈到了领导班子“一把手”的强势、弱势问题。有的人比较强势,有的人比较弱势,到底是强势好,还是弱势好,同样需要比较。太强势了,别人不敢给你提意见,你也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形成一言堂,工作中的败笔和遗憾难以避免。太弱势了,工作畏首畏尾,考虑太多而行动不果敢,形成不了决议,会丧失一些工作机遇,在班子成员中也没有威信,说的话没有人听,什么事都做不成。经过比较,太强势不行,太弱势也不行。那怎么办呢?要顺势,就是顺从真理、顺从大势。以真理为标准,认真汲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让自己的决策部署更接近于真理,更接近于实际,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行稳致远。一个领导者,是选择强势还是选择弱势,又或者是选择顺势,“比较”在这里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还说过,一个合格的领导者,看准的事,要马上做,做好做实。看不准的,不具备条件做的,宁肯少做事,甚至不做事,也不能做错事,因为做错事,比少做事、不做事损失更大,得不偿失。这也是经过比较得出的结论。再比如,一个人在社会上往往扮演着多个角色、担负着多项责任,在父母面前是儿女,在儿女面前是父母,在领导面前是下属,在下属面前是领导,还有老同学、老朋友,等等。事实上,我们只能承担好其中的一两个角色,绝大多数人无法承担好所有角色,除非你是“神仙”。在与办公室年轻干部的谈心中,我曾说到,想当一名优秀的、以事业为重的干部,不太可能顾及到家庭;同样,在家庭与事业中选择家庭,也就不太可能做到人生以事业为核心。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归宿,你只能择之一二。凡事有利也有弊,有智慧的人善于趋利避弊、得大失小,而“利”“弊”“大”“小”,只有比较才能分清楚看明白。我今年走访调研了脱贫攻坚任务重的镇,真切感受到一线扶贫干部的辛苦,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让我深受感动。有的扶贫干部一家三口被派往三个县,很少有家人团聚时间;有的年轻干部因孩子年幼,连同老人一起带到村上,找村民帮忙照顾。要奋斗总会有牺牲,正确处理苦与乐、得与失、知与行以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事业收获与家庭付出等关系,把准方向、学会取舍,这就是比较的人生价值所在。
第二个问题是“换位”。
“换位”就是要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善于站在对方以及工作对象的角度考虑问题,从中得到更多信息、更多体会,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更理性、更包容,使工作决策、举措更具针对性,效果也会更好。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就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同样的道理,自己愿意做的事,别人不一定愿意做,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这就是典型的换位。比如,你喜欢加班,“5+2”“白加黑”,下属可能不喜欢。怎么办?换位思考的结果就是不强加别人、不搞行政命令,而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影响大家、带动大家。换位不仅是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沟通技能,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方法。比如,当你是普通干部的时候,可能觉得领导高高在上,不近人情,不关心下属;而你当了领导后,可能又觉得下属没有责任心,工作不努力,不懂感恩。如果我们习惯了换位,就能从狭隘的世界中跳出来,“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心里就豁然开朗,就会有接近实际的看法。比如,在制定一项政策时,换位思考是确保政策符合实践的重大法宝。大家都知道,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制定政策时,要站在群众的角度,设身处地体会群众的疾苦、了解群众的期盼、听取群众的“不同声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做群众工作要注意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只有将心比心,才能换取真心。李克强总理2014年1月来安康视察时,高度肯定安康“把群众的利益高高举在头顶”的民本发展理念。安康这几年群众满意度一直排在全省前面,可以说这是换位思考,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结果。
第三个问题是“择重”。
“择重”就是要选择重点、突显关键,把时间、心思、精力用在最重要的人和事上,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收到举重若轻、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一种大学问、大智慧。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我认为这个支点可理解为重点。很多伟大人物都是举重若轻的,比如,毛主席毕业于师范学校,没有在黄埔军校这样的科班专门学习军事,甚至没有在战场上打过枪,却打赢了很多大仗,打赢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决定性战役,因为他知道哪儿是战争取胜的“支点”。中美正式建交前的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跟毛主席见面时,一上来就要谈外交问题,毛主席摆了摆手说:“这事咱不谈,让恩来跟你谈,咱们来谈哲学”,这就是典型的举重若轻。邓小平同志也是举重若轻者。《邓小平文选》中没有什么长篇大论,一页就是一篇文章,甚至只有半页,话不多,但是抓住了重点,说到了要害。“发展才是硬道理”“不搞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看世界大战打不起来”,等等。就这么几句话,选择了中国正确发展方向,改变了中国现代发展进程。举这两个例子,就是强调举重若轻首先是择重,选准了重点。择重在一个人的成长中特别重要,经济学上把这叫做机会成本。就是你利用一定的时间或资源,选择了干这件事情,就有可能放弃另一件事情,正确的选择是实际收益必须大于机会成本。安排一年的工作、一个月的工作、一天的工作都要择重,选择最重要的去做。比如,就现阶段而言,全市各项工作头绪很多,很难说哪项工作不重要,但没有哪项工作比脱贫攻坚工作更重要,要举全市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我说过,不是什么工作都要举全市之力,但脱贫攻坚应该是,也必须是。交友同样也要择重,我常讲,慎交友、交好友,朋友精了也就少了,朋友少了也就精了。好些领导干部毁在朋友上,毁在“最信任的人”。鲁迅先生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朋友不可能太多,太多了,那是熟人,不是朋友。
第四个问题是“慎言”。
“慎言”就是要修口修心、谨言慎行。古人讲祸从口出。小的时候,父母、老师都教育我们,人有两只耳朵,要多听,有两只眼睛,要多看,只有一张嘴,要少说。但一个人又不可能不说话,说话是生活的构成,也是人最重要最基本的交流方式,一个人的思想、智慧也是通过说话来表现的。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有几句话,“现代人每天平均说4100句话,但其中只有10句是真话,管用。其他都是假话和废话。”这种观点或许值得商榷,但现实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