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机构编制工作推进会,主要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机构编制工作的决策部署,总结回顾前一阶段工作,分析当前形势,安排部署下一阶段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压实责任,推动全市机构编制工作高质量发展。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盘点总结编制工作成效,坚定信心乘势而上
(一)创新管理,建立编制周转使用管理新模式。为进一步盘活用好编制资源,××市委编办积极借鉴外地市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发展实际,将编制“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探索统筹优化编制资源的新路子,研究出台了《××市市直行政事业周转编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市市直行政事业周转编制核定管理操作规程》,建立起需求引领、临时增配、存量优化、动态调整的编制周转管理新模式。目前全市教育编制周转池规模1500名,已使用670名;全市人才专项编制周转池规模1000名,已使用490名;市直编制周转池规模600名,已使用163名。同时注重跟踪问效,将周转编制使用情况作为机构编制管理评估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研判,对周转编制使用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动态监管,确保周转编制用在刀刃上。
(二)放权赋能,提升县区进人用编工作质效。为进一步提升县区用编质效,××市委编办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县区进人用编备案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县管校聘”编制使用备案管理的通知》,对县区用编备案做出优化调整并进行规范。一方面,强化县区进人用编自主权,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县区自主制定用编政策、适当放宽进人用编资格条件。另一方面,强化机构编制刚性约束,始终坚持“简政不是减责,放权不是放任”的基本原则,压实主体责任。同时对县区教育领域编制管理进行进一步明确,切实保障教育部门编制管理自主权,对“县管校聘”、招教等调编、用编事项实行备案管理。以上举措,最大程度凝聚了行业间及部门间工作合力,确保了编制管理使用科学高效。
(三)严守“红线”,积极消化超编。进一步严格机构编制管理、严肃机构编制纪律,按照超编单位“只出不进”、满编单位“先出后进”的原则,指导超编单位制定消化、分流方案并监督落实。比如,指导市城管局园林绿化中心超编人员往系统内部空编单位分流调整,绝不再形成新的超编,推动人员总数逐步回归到编制限额内。对超编严重的县区给予指导、督促,确保厘清人员编制情况、拟定消化超编具体举措,推动消化超编工作落实到位。
(四)强化支撑,全力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编制保障工作。××市委编办认真贯彻落实常态化畅通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相关精神,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引才用才自主权。在《××市市直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短缺人才“绿色通道”操作办法(试行)》文件基础上,联合组织、人社、财政部门,出台了《××市市直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短缺人才“直通车”操作办法(试行)》,简化引才程序,提高引才效率。同时,为助力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大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拿出50名财政全供事业编制专项用于“政录企用”人才引进工作,指导县区做好“政录企用”用编服务保障工作。
二、认真分析面临的风险挑战,居安思危破难求变
近年来××市直行政事业编制与实有人员总体呈下降趋势,2023年因环保系统垂改上划事业编制略有增加,××市在控编减编、统筹优化编制资源方面总体是有力有效的,但客观来讲,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编制供需矛盾仍然存在。一些市直单位编制闲置,空编率较高,而一些单位编制刚性需求十分迫切。有的是工作任务重,人员老化,编制紧缺,人手紧张;有的是因干部任命、政策性安置等造成结构性超编,一些人员身份待遇无法落实。机构编制资源是重要的政治资源,严控机构编制总量是不能突破的“天花板”,由于忙闲不均,部分闲置编制得不到合理利用,机构编制资源供需矛盾仍然存在。
(二)个别县区、部门超编运行。超编问题,客观上多是由历次改革中机构撤并、中小学教职工动态调整等原因造成的,尽管也采取了一些消化超编人员的举措,但由于超编人员多、时间周期长、遗留矛盾多等因素的存在,消化超编难度大、进度慢等情况普遍存在。
(三)高层次人才储备不足。市直在编人员大专及以下学历者占比21.7%,本科学历者占比63%,硕士学历者占比15%,博士及以上学历者占比0.3%。人员学历分布主要集中在本科这一层级,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偏少,难以满足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医疗卫生、教育、科技等领域,还需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用编保障力度。
(四)人员年龄老化现象比较突出。目前市直在编人员年龄最为集中的年龄段为46岁以上。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比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