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鼓励激励、能上能下机制的调研报告
构建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机制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有力举措,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近期,围绕构建鼓励激励、能上能下机制,我和市委组织部部务会成员分赴县(市、区)、功能区及市级机关部门,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召开各级领导干部、党员代表参加的座谈会33场,参会人员达400余人,实地走访了9个乡镇(街道)、12家企事业单位,发放调查问卷1280份,全面了解我市推进“两项机制”的探索实践,深入查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分析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并结合落实省委“三项机制”要求,提出对策建议。
一、实践探索及存在问题
落实鼓励激励、能上能下两项机制,既是新任务,也是老课题。不论是市级层面还是各地各部门,都立足实际,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尝试,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选贤任能导向更加鲜明,创新运用“四先四后四严”选人用人机制,“好干部”标准日益凸显。二是干事创业激情有效激发,全市上下谋发展、争进位成为共识,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三是考核奖惩体系逐步完善,率先开展县(市、区)、功能区党政正职考核,形成综合考核、专项考核、部门考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这为进一步健全“三项机制”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但对照省委要求和广大干部期待,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有认识但还不够全面。调研中,大家普遍认为鼓励激励、能上能下是当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有力举措,可以有效推动干部担当作为,但对这两项机制理解还不够全面。(1)对正向激励的作用认识不够,47.6%调查对象认为干部队伍管理的整体导向还是以制度约束为主,但还有15%认为以批评教育为主,9.1%认为以惩戒处罚为主,仅有28.2%感觉到了正面激励。(2)对严管与厚爱的关系把握不准,各地普遍制定了严格管理干部的措施,但同步考虑关心关爱干部措施不多,为担当者担当的氛围不够浓厚。(3)对激励手段的理解较为片面,过重依赖职务晋升激励干部,在调研中有77.8%的人认为鼓励激励首要是政治方面的激励(如图1),综合运用政治激励、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等多种手段不够。
图1 对鼓励激励路径认识的分布
2、有制度但还不够系统。各地围绕鼓励激励陆续出台了一些办法,对评优评先、提拔使用、发展党员、经济奖励等作出规定,比如高邮市委率先出台相关意见,着力为担当者担当,功能区和国有企业发挥体制机制灵活的优势,在激励干部干事创业上有了些制度创新,但总体来看尚未形成体系。适应不同群体、不同情况的激励措施针对性不强,对不敢干、不想干、不会干现象没有精准施策,普遍存在注重制度设计忽视干部需求、侧重精神激励忽视物质激励、重视普遍保障忽视个性保障的倾向,与激励相关的考核评价、绩效评估不够科学。(图2)
激励措施方面 |
保障措施方面 |
||
比较注重激励制度设计而忽视干部现实需求 |
37.5% |
重视普遍性保障而忽视个性化保障 |
27.1% |
侧重于精神方面激励而不注重物质上激励 |
36.4% |
保障会因条件变化而不同 |
25.7% |
激励的条件设置比较苛刻 |
6.4% |
保障的范围时宽时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