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中心城区“停车难”问题的调研报告
“停车难”问题已经成为×市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反映最为强烈、诉求呼声最大的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之一,连续两年列入我市重点民生实事。我市正处于城镇化加速提升阶段,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和汽车保有量激增或将使得“停车难”问题演化为更加复杂的社会问题。为加快破解我市中心城区“停车难”问题,市政协提案委与市发改委于×月×日至×月×日,在全面摸清我市“停车难”现状的基础上,组织市执法局、市交警支队、高新区管委会、城投公司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赴上海、重庆、西安等城市展开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中心城区“停车难”现状
去年,我市通过实施中心城区十件民生实事,新增停车位×万个,一定程度缓解了我市中心城区“停车难”问题,但通过本次调研摸底发现,目前中心城区“停车难”仍存在停车位供需矛盾突出、停车场供给结构不合理、停车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
(一)停车位供需矛盾突出。一是供需失衡。截至×年底,我市中心城区小汽车保有量约×万辆,日均流动小汽车达×万辆;登记在册的停车位共×万个,其中公共停车位×万个。按照《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导则》要求,规划人口规模大于×万人的城市,停车位数量应为小汽车数量的×至×倍、按×倍的标准计算,中心城区停车泊位缺口约×万个。但按照流动车辆与公共停车位数量×:×计算,公共停车位缺口约×万个,供需失衡但缺口不大。二是供需错位。分时段来看,白天中心城区各大商圈、各公共服务单位周边“停车难”问题凸显,在上班上学、下班放学等车流量较大时段,局部路段更会出现交通堵塞;而居民住宅区周边停车位在白天供应相对宽松,配建停车场利用率普遍较低。晚上,居民住宅区特别是老旧小区周边,“停车难”问题突出,给周边道路交通安全带来极大隐患;而商业街区、公共服务单位周边晚上停车位供应却极为宽松,部分未开放的配建停车场和公共停车场甚至“空空如也”。不同时段停车位的供需错位,使得目前大多城市在治理“停车难”问题上也只能做到保证大范围的供需平衡,难以做到精准调控。
(二)停车场供给结构不合理。我市中心城区配建停车场、路外公共停车场、路侧临时停车场车位供给数量比为×%:×%:×%(发达地区该比例为×%:×%:×%)。路外公共停车场和路侧停车场通常仅作为配建停车场的辅助或补充,过少的配建停车场导致乱停车、乱划线、乱收费问题频现,过多的路外公共停车场和路侧临时停车场的设置,不仅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还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
(三)停车管理水平较低。一是社会停车场的停车设施和管理无统一要求,部分停车场设施修建不合理,设计标准较低,停车设施简单落后,导致停车场利用率较低。二是路侧临时停车泊位和大量路外公共停车场缺乏以信息化和智能化为支持的停车诱导系统和便捷缴费系统,导致车辆周转率不高。三是价格管理精细化程度不够,弹性不强,加之“停车理应付费”的观念尚未广泛形成,导致群众怨声载道、纠纷频发。
二、中心城区“停车难”成因分析
我市中心城区“停车难”问题的形成与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加直接相关,但也有机制、规划、建设、管理等深层次原因。
(一)机制缺失。一是缺乏专门机构统筹管理。我市停车管理基本处于分散无序状态,住建、发改、执法、交警、交通等多个职能部门事权交叉、各自为政,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西安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为全市停车场主管部门,全面负责占道车位审批设置、社会停车场和专用停车场备案管理等工作,实现了交警对城市道路空间的统筹管理)。二是政策支持不够。一方面,我市缺乏系统的、具有刚性约束力且能落地实施的静态交通专项规划或指导性文件,导致停车事业发展缓慢且缺乏统筹。另一方面,我市缺少对社会资本进入停车产业方面的鼓励支持政策,特别是在停车设施投融资支持、财政资金奖励、配建物业奖励支持等政策方面还是空白,导致停车事业市场化水平较低、管理水平停滞不前(西安市大力推广PPP等模式,明确单独立项的公共停车场和超配建泊位面积全额免缴城市配套费、公共停车场建设采取分区域每泊位补助一定费用等激励政策,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停车场建设运营领域,有效提升了停车位供给总量和管理水平)。三是综合利用率低。一方面,我市中心城区×万个停车位中,只有×万个向社会开放,仅占总量的×%,且部分停车场所没有落实规划,违规改变停车场性质,挪作他用,导致停车位供应紧缺(如新建北路段喜洋洋、国贸等多家大型商场的地下停车场全部被商业化,致使配建停车泊位大量流失)。此外,因缺乏有效调控,部分小区地下停车位因售价过高无人购买,开发商又只售不租,导致大量停车位长期闲置(如建设路天辰名苑小区,配建停车场车位只卖出三分之一,停车场有位无车停,小区外的建设路车满为患)。
(二)规划缺位。目前,我市尚未建立以停车设施建设为主体的规划体系,未能形成城市功能布局和空间开发相协调与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