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动因
事业单位的本质属性是公益性,其主要任务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公益服务,最终目标是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市持续深化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推动事业单位制度体系发展完善的生动实践,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是践行“两个更好”殷殷嘱托、更好满足老区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制度理论中“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分析范式,完整地揭示了社会形态的一般结构。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急剧变迁,不同利益阶层或集团不断分化、重组、整合,事业机构职能体系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亟需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新状况而作出相应重塑性调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事业单位包含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关键领域,是众多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聚集地。深化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能“充分调动这些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释放生机和活力,对于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自上而下的政策设计和整体推动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就深化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2018年2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指出,要“区分情况实施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理顺同主管部门的关系,逐步推进管办分离,强化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2020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黑龙江、内蒙古、山西、江苏等9个省、自治区作为省级改革试点先行先试。在这方面,××省同样积极推进。2021年11月,××省召开省直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动员部署会议,提出“重塑性改革、结构性优化、功能性再造”,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激发事业单位活力。2022年6月,召开省直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总结暨市县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推进会议,印发《关于市县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的指导意见》(豫办〔2022〕22号),对市县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进行动员部署。2022年11月,出台《××省事业单位改革发展条例》,要求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发展,重塑事业单位职能体系,优化布局结构,完善制度机制,提高服务保障水平,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会议精神和文件要求,研究细化政策措施,2022年8月,××市印发《××市市县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实施方案》(信办〔2022〕23号),坚持积极稳妥推进,整体重构重塑,做到优化协同高效,探索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的××路径。
(三)践行“两个更好”殷殷嘱托的实践需要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省深入革命老区时提出:“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近年来,××市先后完成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改革和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承担公益服务的格局基本形成。然而,从全市事业单位管理和运行实际情况看,“事”仍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建设之“业”。比如,改革前市直事业单位编制低于7名以下的173个,县(区)事业单位编制5名以下的695个,不少单位“有人没事干”或“有事没人干”;又如,部分行业部门职能分散现象比较突出,培训类、信息化建设类、检验检测类以及机关后勤服务类等职能在改革前没有进行分类整合;再如,市直经费自理事业单位人员经费无保障、队伍不稳定、活力不充足等。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作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最后一公里”,矛盾最多、难度最大,它直接决定着改革整体成败。××市聚焦破解改革难题,牢记“两个更好”殷殷嘱托,主动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从根上改、制上破、治上立,对事业单位从里到外进行了重塑性改革、结构性优化、功能性再造,以更好满足老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实践探索
事业单位因事业而生、因事业而存。在深化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过程中,××市围绕事业职能体系如何系统重塑、事业机构设置如何科学布局、事业编制资源如何优化配置等现实问题,重点开展了实践探索,推动实现事业单位之“事”更好适应现代化××建设之“业”。
(一)立足全局,重塑职能体系
职能层面的问题是触及改革深层次矛盾的关键问题,带有基础性、全局性和长期性,职能层面问题的解决也从根本上制约着机构、编制层面问题的解决。××市聚焦破解市、县事业单位公益属性不强、职能体系不优、运行机制不畅等体制机制障碍,按照深化党政机构改革、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架构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市、县事业单位功能定位,系统重构重塑市、县事业单位职能体系。
一是强化公益服务职能。在功能定位方面,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