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乎国本国运高度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论述。《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将其作为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重要内容。党的XX大报告对其进行了具体阐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总结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就“第二个结合”作了进一步深入阐释。
“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和阐述,极富思想性、政治性、战略性,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论述守正创新,澄明了事关国本、国运的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论问题,对于更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是固国本、强国运的重大理论创新。
(一)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是我国的一项根本制度。马克思主义是源自西方的思想文化体系,按照文化学的一般原理,任何一个社会的指导思想必须是内生的,唯此才能在真正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之中有效发挥作用。因此,尽管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100多年来,已经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各项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功,显示出强大的实践伟力,并在这一进程中实现了自身的中国化时代化发展,但对这一具有西方文化形式的科学思想体系何以能够与源自中华传统的文明相容相合,何以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并实现与时俱进的发展,始终是一个需要回答的重大课题。20世纪20年代,在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中国之后所引发的“马克思是否能进孔庙?”之争,以及20世纪80年代后曾一度在社会上出现的“全盘西化论”“彻底重建论”“儒学复兴论”等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尽管具体内容各有侧重,但其共通之处都在于质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文化传统的相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