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经济学作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据中国国情和改革开放实践,在创新中形成的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
(一)
正如西方经济学源自西方经济实践一样,中国经济学植根于中国大地,讲中国故事,研究中国经济规律,指导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指导产生这个经济奇迹的经济学理论,不是西方经济学,而是植根于中国大地的中国经济学。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统领,中国经济学在发展阶段、经济制度、经济运行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理论进展。中国经济学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学理化、系统化。
中国经济学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中国经济学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就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有生命力,就必须与时俱进。我们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们的发展实践,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与一般的经济学不同,中国经济学注重的是经济规律分析。经济学要能准确解释世界,就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中国经济学的当前任务是揭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规律,提供按经济规律改造世界的理论,提供按经济规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学理论。
(二)
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问题导向。党的XX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推进问题导向的理论创新,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问题导向是理论创新的需求,复杂又艰巨的改革和发展问题提出了理论创新的要求。理论创新是理论供给。以问题导向研究现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不仅从实际出发,还要回到现实,解决实际问题。现实中的问题很多,作为导向的经济问题只能是“国之大者”。回应“国之大者”就是中国经济学的使命。
中国经济学回答中国之问。中国是发展中大国,在人口规模巨大、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面对的中国之问主要涉及:一是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持续发展、更高水平发展,是中等收入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经的阶段。二是如何实现现代化之问。中国推进的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要基于我国国情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三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经济问题。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