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如何落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这是继2023年10月确立习近平文化思想后,对文化建设的又一次重要论述,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用一章四个小节专门安排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相关工作,提出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具体举措。
2023年10月,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党的十八大以来,就宣传思想工作已召开了3次全国性会议,每5年召开一次,在此次会议之前,2013年8和2018年8月,均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从“宣传思想工作”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名称的变化反映了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战略思路的重大调整,即以文化来统贯宣传思想工作,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加系统性、全局性、贯通性的思维来全面理解、把握党的宣传工作。
一、为什么改:从“宣传思想工作”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背景和历史脉络
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召开的会议之密集、作出的决策部署之全面,习近平总书记论述之丰富系统、深刻厚重,在党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就文艺工作、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化传承发展等内容,主持召开会议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多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一系列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改革发展方面的规划和方案,在各地考察各类文化传承发展项目并提出一系列要求,在多个重大国际场合阐明对全球文化、文明发展和交流互鉴的一系列中国立场、中国方案。
从“宣传思想工作”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多了“文化”二字,“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文化对振奋民族精神、维系国家认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的重要作用,把文化建设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并提出“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是对历史的深刻总结,对规律的深刻揭示,也是对未来理论发展的正确引领,代表了中国共产党新的觉悟和新的认识高度,体现了党和人民强烈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第一,从文化自信、文化使命的角度看,从“宣传思想工作”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在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九个坚持”高度概括了我们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在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从五个方面重点部署文化建设工作;在2023年6月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了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鲜明地提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深刻理解“两个结合”、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等重大创新观点,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任务;2023年10月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确立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2024年7月二十届三中全会再一次阐述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由发展脉络可以看出,我们党的创新理论是开放包容的,是与时俱进的,是守正创新的。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一系列重大创新理论不断丰富创新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二,从党长期执政的高度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实践充分表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保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还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继续作出回答。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放到这个大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