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赴福建四市(区)考察学习的调研报告
为加快实现“两争一先”奋斗目标,经请示县委主要领导同意后,10月29日—11月6日,由县委办牵头,县委综合服务中心参与,组织考察组一行11人赴福建省长乐区、武夷山市、晋江区、湖里区考察学习产业发展、产业布局、管理模式、乡村振兴等工作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参观、座谈,我们全面了解了当地的发展经验。此次考察加深了对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为*县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示,增强了推动全面发展的信心,取得了预期效果。
一、基本情况
在新时代背景下,区域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县作为*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和转型发展蹚新路的历史使命。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县亟需寻找新的增长点和发展路径,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福建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乡村振兴、产业升级、企业转型、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为*县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
(一)长乐区
长乐区,隶属福建省福州市。位于闽江口南岸,处于长江口与珠江口海岸线的正中,与台湾岛隔海相望;地貌属低山丘陵小区,东濒台湾海峡,西与闽侯县毗邻,南与福清市相连,北与马尾区隔江相望。东部为开阔的滨海平原,西部为营前—玉田平原;全境土地面积729平方千米,海域面积3248平方千米。下辖5个街道、11个镇、2个乡。长乐区常住人口为79万人。2023年,长乐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50亿元,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62位、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第37位、绿色发展百强区第68位、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第76位、科技创新百强区第93位。
(二)武夷山市
武夷山市,福建省辖县级市,由南平市代管。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闽赣两省交界处,属中亚热带地区。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是一个以名山命名的新兴旅游城市。全市总面积2802.71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24.75万人,辖3镇、4乡、3个街道、6个农茶场、115个行政村。境内拥有首批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华十大名山、全国5A级文明风景旅游区,拥有四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三)晋江市
晋江市,福建省下辖县级市,由泉州市代管,为Ⅱ型大城市,地处福建东南沿海、晋江下游南岸。全市陆域面积64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95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22公里。1992年撤县设市,现辖13个镇、6个街道以及晋江经济开发区,常住人口242万。2023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63.50亿元,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居全国第4,综合经济实力连续30年居全省县域首位,以福建省1/200的土地创造全省1/16的GDP。
(四)湖里区
湖里区是厦门经济特区发祥地,成立于1987年11月,地处厦门岛北部,八山横贯两水,三面海域环抱,与金门岛隔海相望,陆地面积73.9平方公里、占厦门岛46.8%,辖5个街道59个社区,总人口101.2万人、其中外来人口约59.8万人。近年先后获评全国创新百强区、中国工业百强区、全国投资竞争力百强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全国健康促进区、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试验区、全省十优发展区、全省教育强区、全省建筑之乡、省级文明示范城区等荣誉称号。
二、主要收获
(一)产业发展聚链成群。福建省四市(区)坚持高质量发展,科学统筹稳增长、调结构、增动能、优服务,县域重点产业链进一步发展壮大,产业发展质量与效益持续提升,以县域产业链现代化构建起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晋江市积极探索产业链发展路径,以县域重点产业链建设为抓手,加快强链、补链、延链。比如拖鞋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历经4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涵盖设计研发、机械设备制造、原辅材料生产加工、成品生产、包装、销售、物流等全产业链条,上下游企业近2000家,年产拖鞋超10亿双,全产业链产值超300亿元;在“中国鞋都·拖鞋名镇”晋江市内坑镇,只要半小时,就可以采购到一双拖鞋所需的全部配件了,从这里生产出来的拖鞋,远销美洲、欧洲、非洲和中东等地区,甚至流传着世界上每10个人就有1人穿内坑拖鞋的说法。长乐区的工业经济发展,主要靠“一黑一白”。所谓“一黑”,是指冶金产业,“一白”就是指纺织产业。在钢铁行业领域,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共有61家钢铁企业,其中长乐有6家,占据了接近十分之一;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中,共有91家冶金企业,其中长乐系14家,占比15.38%;纺织是长乐名副其实的支柱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