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自查整改报告
为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有关精神,按照市财政局《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2016年度内部控制报告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依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有关规定,对我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进行了自查。
现将我单位内部控制相关报告如下:
一、内部控制工作的经验、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一)内部控制工作经验
1.开展专题培训,学习掌握财政发布的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相关文件及检查要点,依照文件及检查要求,开展单位内部控制相关建设。
2.根据单位目前内控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财政相关文件,利用网络、借鉴其他单位内控建设方式方法,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与内部控制手册。
3.咨询第三方公司,针对单位内控建设的薄弱环节及重点,提供建设意见和建议,进行修订与完善。
(二)内部控制工作做法
1.成立内控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兼顾内控建设发展
我单位成立了由主要领导带领下的内部控制规范领导小组,统筹兼顾,动员内部各部门的协作和配合,并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并指出内部控制管理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督促落实内部控制的整改计划和措施,确保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
2.制订合法合理的内部控制目标
内部控制是由我单位领导层和全体职工实施的,旨在提高我单位管理服务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单位可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实现我单位管理服务目标所制定的政策和程序。
3.采取科学的实施原则
(1)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我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2)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3)制衡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4)适应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与我单位的规模、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4.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配套的要素
(1)内部环境——是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
(2)风险评估——是单位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3)控制活动——是单位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政策和方法,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4)信息与沟通——是单位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并在我单位内部、单位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5)内部监督——是单位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三)实施内控工作取得的成效